翻译设计理论干货,设计师进行高效严谨的可用性测试方法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设计理论      2019-06-18 14:48:00     
品拉索产品策划

翻译设计理论干货,设计师进行高效严谨的可用性测试方法

理性设计师如何进行可用性测试你知道吗,作为设计师的你有什么样的方法呢,外国优秀设计师会有什么样的方法呢,优概念为大家分享优秀翻译设计理论干货,设计师进行高效严谨的可用性测试方法,下面将向你分享几个进行用户测试的方法,以及告诉你用户测试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以及一些常犯的错误。

什么是可用性测试呢?这个概念不难理解。简单地说就是观察用户怎么使用产品,找到有待解决提高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产品更便于使用。在用户测试环节,我将根据4个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1.如何制定测试计划?

2.如何找到我们的用户?

3.如何展开测试?

4.如何根据收集到信息找到可用性方面的问题?


制定测试任务是可用性测试中首要且最核心的一点。在这一步之后你才可以开始招募测试用户。当你在思考你的测试计划的时候,你需要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的计划真的能切实反映用户的使用目的吗“ (而不是主观的认为用户会做什么)起码在设计过程中,你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3遍以上才能敲定你的方案。以下是我给出的几个方法建议

A) 首先,做一个to do list写下测试时需要做的事情,你可以用短句写下来一二三项,可以是需要测试的问题等。但如果你只是学生,所做的产品和项目没有那么复杂,这一步就可以快一点进行不需要写的那么详细,只需要把最核心的问题列出来即可。

B)当选择好重要任务后,你应该把这些问题带入到真实的场景里,也就是你将展示或者告诉用户什么。 这时候你有必要把用户的目标和动机带入考虑范畴。因为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的时候并不在意产品本身的功能性,而更重视他们的使用目标和达成目标的使用过程。

C)想一想你测试工作有没有什么其他操作需求,比如建一个新账户等等。

D)进行预测试,就是说你可以先找一部分用户或者同事在正式测试前帮你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计划遗漏的的测试工作等。


当你通过各种资源途径寻找测试用户的时候,我们先要澄清一点,也就是说你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用户群体?当我在和同事聊天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经常会用一些词组来描述受测试者,比如“年龄在25-30”“办公一族”等等。但是事实上,我们更多考虑的应该是用户的行为。就是说更多去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有过怎样的经历。并把这些当做寻找依据,而并非把一些硬性的个人背景作为指标。

接下来你可能会问我,那我需要对多少人进行测试呢?这时候你需要看看尼尔森(全球著名市场调研公司)的经典图表。而用户调研同样遵循了倒U型曲线的规律,到了一个峰值以后效率就会下降。虽然依据他的理论看来,5个人对于产品测试好像稍显不足。但是这个理论印证了一个事实,只要这个5个受测试者中有能帮助找到代表性问题的核心用户即可。也就是说受测试者的数量不需要多但在与精。同时你并不需要测试者来帮你找出所有问题,但一定要直接反映产品有无核心性致命的问题。


另外,我们也发现当产品设计人员观察前三个用户的时候通常是全神贯注的,同时记录地非常快。 然而,当进行到第五个或者更多的测试者的时候,研究人员就会感到无聊或甚至睡着。因此,从设计人员的角度来说,5个测试者会让他们精力更加集中,更好地倾听用户的问题。

确定了受测者标准和数量后,是时候考虑如何找到这些用户。 因为这是一个快速测试,所以我推荐任何可行的手段。比如找你的同事,朋友,朋友的朋友,或者在网站上发布广告等。

这个主持者角色需要同时参加用户调研,产品设计以及其他产品开发工作。这里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当用户进行测试的时候,切勿指导用户操作方法或者向他们推广你的产品。测试的产品可以是完整版或者测试版的原型产品(尤其对于软件来说)当我们在测试原型产品的可用性的时候,应该尽量地去模拟真实的使用场景。如果这是一个应用在移动端上的产品,那么他也应该拿到移动端上进行测试。这时候你需要确定这个原型产品具有跨设备共享功能。有些快速的原型制作工具,比如Mockplus等就可以让用户在手机和IPad上使用原型产品,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这就十分便于测试。除了Mockplus,Axure也有类似的功能。


完成测试后,主持人和观察者需要凭借新鲜的记忆快速整理出有用的信息。我们可以把问题写在便利贴,白板或者文档中。简而言之,我们需要快速得写下他们的操作流程和发现的问题。但是,这是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在完成了所有测试和记录之后,你需要从中找到最严重的问题并快速的解决它们。在小组谈论中,应该去明确有哪些重要的问题并及时的做出调整,而不是把问题留在存档中好几天再做修改。


来源:uedc.163.com/4151.html

翻译:Cecilia





ugainian官方微信

扫一扫,订阅最新资讯

留言
评论(0条评论